

虽然我们总说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这里的车轮指的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而在涉及到某一段时间内时,
历史的小车轮总会磕一下绊一下的反复和曲折,并且充满了偶然性
。
一些小小的事件经蝴蝶效应放大后,很可能会引起意想不到的后果。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坦能堡战役,原本可以大胜的俄军,却因为多年前的一记耳光,最终变成了大败,
不仅葬送了两个将军的前途,更是导致12万士兵的毫无意义的阵亡。堪称史上最昂贵的耳光。
展开剩余90%两位将军的战场重逢
要想将这记耳光说清楚,需要先了解一些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坦能堡战役的背景,才能了解到这记耳光的影响之深远。
众所周知,因为奥匈帝国的王储费迪南大公的遇刺,欧洲原本已经处于紧张对峙状态的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战格局的影响极其深远,并间接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战中,德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结为同盟国阵营,英国、法国和俄罗斯则结为协约国阵营。
其中德国是绝对的战争主力,并且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它面临着东西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局面。
东线主要是和俄罗斯作战,西线则同英国、法国等联军作战。
以当时德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并不能同时支持双线作战,因此他们必须想办法让自己摆脱不利的局面。
由此,
“施里芬计划”
被制定出来。“施里芬计划”其实就是二战中德国闪电战的原型,它的基本内容就是留一小部分兵力在东线做防御,而先集中优势兵力强攻西线,等西线取得突破之后,再火线支援东线。
计划的核心是利用时间差,因为在德国人的计划中,笃定俄罗斯的军队集结需要至少六周,在这段时间内,德国只需要守住东线就可以。
等俄罗斯大军集结完毕之后,德国的西线的大军也基本已经回防东线,可以再决一死战。
“施里芬计划”确实精妙,但是这里德国人却犯了一个致命错误,那就是他们非常严重地低估了俄罗斯军队集结能力,
俄罗斯集结军队仅仅花了六天,而不是他们预计中的六周。
估计制定了“施里芬计划”的那个德国人知道后,想一砖头拍死自己的的心都有。
六天的时间,
俄罗斯集结了第一集团军和第二集团及两大军团,共45万人
,而德国在东线部署的总兵力不过21万人,两倍的兵力差距,让德国东线战场倍感压力。
原本按照正常的战力部署,德国必败无疑。然而,随后的坦能堡战役的结果令人大跌眼镜,
德国以区区2万的战损就歼灭12万,并俘虏了14万俄罗斯军队
。
这一切,就跟先前提到的那一记耳光事件有着莫大的关联。事件的主人公就是此次战役中,俄罗斯第一集团军的总指挥伦南坎普夫将军,以及第二集团军的总指挥萨姆索诺夫将军。
俄罗斯领导人在任命指挥官的时候,肯定没想到,
两人之间有着很深的过节,以武人的骄傲心而言,甚至可以说是仇人。
而这两人在战场的重逢,可以说是随后悲剧的伏笔。
两位将军的耳光事件
两位将军之间的过节要追溯到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说来令人愤慨,两个他国之间的战争居然发生在我中国的土地上,但是历史事实如此,也没有办法。
无论是伦南坎普夫将军,还是萨姆索诺夫将军,在这场战争中都表现出色,立下了赫赫战功。
本来两人相安无事,但是一场战斗却让两者变成了死敌。
时间的起因是有一次,萨姆索诺夫接到命令,来到中国胶东半岛的一座煤矿驻扎防守,而伦南坎普夫的部队则在附近进行支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煤是火车和战舰的主要动力蒸汽机的能源来源,因此煤矿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堪比现在的石油。
日军当然不会放过任何可能的资源,于是向这个煤矿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在日军的猛烈攻击下,
萨姆索诺夫的部队损失惨重,但仍然坚守,并且向伦南坎普夫求援。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本该火速前来救援的伦南坎普夫却拖拖拉拉,没有及时赶到。而萨姆索诺夫在等待援军无望是后,不得不撤离,只保留了一些残兵。
伦南坎普夫的动机目前不得而知,有人说他是在嫉妒萨姆索诺夫的战功,也有说伦南坎普夫的作风就是拖拖拉拉。
反正,萨姆索诺夫莫名其妙地就战败了,作为一名将军,无论是名誉上,还是战果上,都可以想象这是多么严重的耻辱。
而好巧不巧的是,几天后在火车站,老天爷居然两人在车站相遇了。“仇人相见分外眼明”这老话用在此时再恰当不过。
萨姆索诺夫一看到伦南坎普夫,二话不说就上去给了一个清脆响亮的耳光,在熙熙攘攘的火车站,在众目睽睽之下,直接把伦南坎普夫的面子了给打到了九霄云外。
一样的将军,不一样的耻辱。反正从此以后,二人之间的梁子就此结下。
两位将军的惨痛下场
让我们再回到坦能堡战役的战场。当时德国军团的总参谋部中有一个上校,名叫麦克斯·霍夫曼上校。
这是一名思路活跃的上校,后世评价他可能是当时德国东线军团中最出色的高级军官。
正在德国军团制定战斗计划的时候,霍夫曼不知从何处得知了俄军两个高级指挥官的之间的矛盾。
于是他制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计划
:集中优势兵力,优先击破萨姆索诺夫的第二集团军,而后靠着德军远超俄军的军事素质和第一集团军对峙。
霍夫曼计算,只要再次制造时间差,首先攻击第二集团军,
伦南坎普夫的第一集团军一定不会及时救援。
为了实施这一计划,德国首先派出第17军团在俄军第一军团交战,并且很快就溃败下来。
伦南坎普夫见德军如此不堪一击,开始迅速膨胀,他甚至没有下令追击败军,反而举办了一个盛大的庆功宴,开了香槟酒庆祝自己的战功。
德军此时仅仅留了一个骑兵师步在伦南坎普夫的正面佯装大部队,剩余真正的主力则直奔萨姆索诺夫而去。
而此时萨姆索诺夫的第二集团军原本正在按计划进军,万万没想到从四面八方来了大批德军包围而来。
整个第二集团军马上处于被包夹的不利态势
。再加上因为俄罗斯军队集结的仓促,无论是装备,还是人员素质都无法跟德国的精锐军团相比。
原本的人数优势在伦南坎普夫的第一军团缺席的情况下荡然无存。
萨姆索诺夫的第二集团军瞬间危在旦夕
。
其实德军此时是在赌博,如果伦南坎普夫的第一集团军此时得到消息后,火速向萨姆索诺夫靠近,那么形成包夹的态势的将是俄军,被包夹从而有被围歼风险的反而是德军。
果然如霍夫曼上校所料,伦南坎普夫得知第二集团军被突袭这个消息后,完全不屑一顾,认为去救援反而会拖延自己军团的进攻计划,
自大和当初那一记耳光的耻辱蒙蔽了他的双眼,让他并没有正确清晰地分析战局
。
而是和当初日俄战争时一样,再次选择了按兵不动,任凭第二军团自生自灭。也许此时在伦南坎普夫的眼里,德军战斗力也就仅止于那个佯败的德国军团,根本不值一提。
随后,萨姆索诺夫的第二集团与敌军激战了四天,但实力差距摆在那里,最终不出意外地被德国军团围歼。
据统计,这一战下来,
俄军阵亡士兵高达12万人,同时被俘虏人数达14万人,
整个第二军团几乎全军覆灭,萨姆索诺夫将军求援无望,悲愤难当,最终选择了
开枪自尽。
相对应的,德军的伤亡整个加起来一共才2万人,俄军和德军的战损比高达14:1。
本场战役也成为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并一直被德军洋洋得意。
事后俄罗斯开始调查这场意想不到的惨败,发现原本可以取胜的战役,
居然因为两个将军之间的矛盾而变成惨败
。
沙皇震怒,直接把伦南坎普夫撤了军职。原本萨姆索诺夫和伦南坎普夫都是俄罗斯军队的杰出将军,这样算下来,俄罗斯除了十多万的士兵之外,
还损失了两个杰出的将军
。
就这样,“一记耳光”几乎把俄罗斯的国运直接打没了,所幸后来协约国战胜了同盟国,俄罗斯也因为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的成立而退出了一战的战场。
从某种程度上,把这下耳光的影响降到了一个可控的范围。
这个事件也让我们认识到,人类是感情的动物这个事情不假,
但是在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公私分明,不要把个人的情感带到工作中甚至影响工作。
遇到重大事宜尤其要冷静不能感情用事,否则发生“一记耳光”这样的事情股票配资源码,虽然可能影响不了国运,但是很可能带来重大的损失,影响自己一生的命运。
发布于:天津市上一篇:期货配资炒股 1月民营房企发债同比增6成 今年融资态势有何不同?
下一篇:没有了
Powered by 香港联华证券_杠杆炒股app_股票加杠杆app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